取其輕前一句是什麽【兩取其輕前一句是什麽】 |
文章来源:陳少華 发布时间:2025-07-04 17:07:01 |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鄭國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鄭國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楚國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楚國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 國學成語,濃縮曆史精華;曲徑通幽,遇見不一樣的“中國”。 本期故事上接成語“唯命是聽”,說說鄭國被楚軍圍困,好不容易與楚國簽訂了和平條約,久等不至的晉軍卻趕來救援,隨後和楚軍交戰而一敗塗地的故事,這場戰爭, 就是著名的晉楚“邲之戰”。 這原本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,但因為晉軍副帥先穀(先軫的兒子)違抗軍令擅自出戰,迫使晉軍投入戰鬥,結果晉軍慘敗。“英勇無畏”的先穀回國後不僅自己被殺,而且被晉景公“盡滅其族”,教訓可謂慘痛。還有,這個故事對現代職場中人尤其是一二把手之間該如何找準定位,處理好工作關係,亦不無教育意義。是有此文。 (上)勉強出戰,晉師敗績 言歸正傳。公元前597年6月,支援鄭國的晉國軍隊浩浩蕩蕩來到黃河岸邊,這廂立足未穩,那廂傳來了鄭楚講和的消息。主帥荀林父躊躇再三決定退兵,他說:“我們沒有及時救援鄭國,再興師動眾已經沒有什麽意義,等楚軍走了再動手也不算晚。” 這一想法得到了上軍主帥士會的讚同,他說:“我聽說用兵之道在於善於觀察敵人的弱點而行動。一個國家如果德行、刑罰、政令、事務、典則、禮儀合乎常道,就是不可進犯的。楚國討伐鄭國,是因為討厭鄭國有二心,但又可憐鄭國的卑下順服而赦免了它,情理上說得通。還有,楚國現在上下一心,民眾安居樂業、士兵關係和睦。軍隊出動時,右軍跟隨主將的車轅,左軍打草作為歇息的準備,前軍以旄旌開路以防意外,中軍斟酌謀劃,後軍以精兵押陣。各級軍官根據各自的旌旗的指示而行動,軍事政務不必等待命令而完備,這就是能夠運用典則了。無論從內政外交上看,楚國都是不可抵擋的。” 士會繼續說:“看到有可能就進軍,知道有困難就後退(知難而退),這是治軍的好策略;兼並衰弱進攻昏暗,這是用兵的好規則。我們還是先整頓軍隊,籌劃武備吧。” 但是此舉卻遭到了荀林父的副手先穀的強烈反對,他說:“不能撤兵,楚國之所以稱霸是因為軍隊勇武、臣下得力。我們這樣做,算不上勇敢和得力。如果由於我們而使晉國失去了霸主地位,不如去。”隨後,先穀帶領手下渡過了黃河,迎擊楚軍。 先穀此舉,一下讓主帥荀林父處在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。按照司馬韓厥的話說:“荀林父作為主帥而治軍不嚴,此罪一;如果不接應先穀,先穀兵敗,此罪二。沒有及時支援鄭國,鄭國倒戈,此罪三。” 更令人揪心的是,根據下軍大夫荀首的預測,晉軍必敗無疑。他說:“《周易》有《師》之《臨》卦,爻辭說:‘出兵用法令治理,法令不嚴明,結果必凶’。我軍和楚兵遭遇,必定失敗。罪魁禍首就是先穀,即使不會戰,回國後也會有大禍降臨。” 明明眼前就是陷阱,荀林父已經不得不跳。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,司馬韓厥說:“我們還是進軍吧,如果失敗了,罪過由我們六個人分擔,比你一個人要好得多。” 無獨有偶。此時,楚軍君臣上下對是否與晉國開戰也有兩種意見。令尹孫叔敖主和,他甚至命令軍隊回車向南,倒轉旌旗準備班師回國。而楚王的寵臣伍參則極力主戰,他說:“晉國的荀林父是新人,威信不足,副帥先穀剛愎自用,不聽將令。三軍將領想專權卻能力不夠,想做事又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者,他們一定打敗仗。”楚莊王於是命令掉轉車頭,等待晉軍。 晉軍渡河之後,在敖、鄗兩山之間紮下大營。由於尚不知鹿誰手,鄭國決定坐山觀虎鬥,於是派出大夫皇戌慫恿晉軍說:“我們鄭國是為了生存而投靠楚國,對晉國沒有二心。你們一定要進攻楚國,我們會作後援,楚軍屢次得勝而驕傲,一定會失敗。” 先穀很高興,但欒書卻憂心忡忡地勸阻說:“楚國自從戰勝庸國以來,沒有一天不告誡國內百姓生計不容易,禍患隨時會到來,要提高警惕。教育軍隊說勝利不會永遠保有。並用若敖、蚡冒篳路藍縷、開辟山林的事跡來警示鼓勵他們。而且楚軍日夜警備森嚴,我們無機可乘。還有,鄭楚兩國分別派出最傑出的人物到對方國家做人質,絕對不會相互背叛,鄭國慫恿我們作戰,是用我們下賭注。我們如果貿然作戰沒有必勝把握。”無奈先穀不聽。 與此同時,楚方對是戰是和也猶豫不定,甚至幾次派出使者要求講和,但晉楚軍中主戰派相互不服,屢次挑逗攻擊,戰爭最終不可避免地爆發升級了。 6月14日,晉楚兩國大交兵。在楚軍的戰車和兵團的淩厲攻勢下,晉軍驚慌失措。主帥荀林父一時間也慌了手腳,在軍中擊鼓宣布說:“先過河的有賞。”此令一出,晉軍頓時亂成了一鍋粥。除了上軍提前防範保持不敗外,中軍和下軍士兵拚命搶奪船隻,爭渡黃河。眼看著船上已擠得滿滿當當,船下的人還緊抓著船幫往上爬。船上的人揮刀就砍,刀光閃處,血水四濺,慘叫震天,船上的斷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來(中軍、下軍爭舟,舟中之指可掬也)。 (下)戰鬥插曲,發人深省 在記敘戰爭場景之餘,《左傳》特地講了幾個小故事,從中我們可以管窺先人們的精神風采,乃至大國何以成為大國的奧秘。 故事一:戰鬥中,晉軍的一輛戰車陷在坑裏動彈不得,楚軍沒有乘人之危,而是告訴晉軍抽出車前橫木再逃跑。晉人如法炮製,不料沒跑幾步,馬又原地打轉,隨後趕來的楚國人又教他們拔掉大旗,扔掉車轅頭上的橫木再逃跑。然而,中得活的晉國人不僅沒有道謝,反而轉過頭嘲笑說:“我們可不像大國的人有多次逃跑的經驗。” 故事二:混戰中,晉軍部將趙旃(zhan)用自己的兩匹好馬幫助哥哥和叔父逃跑,換上劣馬拉車返回陣地,不料遭到楚軍攻擊,趙旃棄車跑進樹林,恰好遇見將軍逢伯駕車帶著兩個兒子逃跑。趙旃大喜,連聲呼救。逢伯對兩個兒子說:“不要回頭。”兒子邊回頭看邊說:“趙老頭在後麵喊咱們。(趙叟在後)。”逢伯大怒,讓兩個兒子滾下車,指著身旁的一棵樹說:“我會來這裏給你們收屍。”趙旃得救了,逢伯的兩個兒子在了大樹下。 故事三:戰鬥持續到黃昏,晉軍已是潰不成軍,吵嚷了一整夜,才渡過黃河。 6月15日這天,楚軍進駐衡雍。將軍潘黨建議說:“我們何不把晉軍的屍體集合起來做成‘京觀’留給子孫們看呢?”楚莊王說:“看來你不懂。說到文字,止戈二字合起來是個武字……武,是用來禁止暴力、消滅戰爭、保持強大、鞏固功業、安定百姓、調和大眾、豐富財物的。現在我讓兩國士兵暴露屍骨,這是施暴;通過炫耀武力讓諸侯畏懼,戰爭就不能消滅,不能消滅戰爭,我們的國家如何保持強大?而且晉軍是為了執行國君的命令而,我們能把他們當作戰利品示眾嗎?”於是,楚莊王拒絕了潘黨的建議,在黃河岸邊鄭重祭祀了河神,修建了楚國先君的神廟,報告了勝利的消息後,回到了楚國。由此,楚國開始飲馬黃河,雄視北方。 故事四:當年秋天,荀林父帶領殘兵敗將回到晉國,請求治自己罪。晉景公打算同意,但被士會攔住了說:“不能這樣,當年文公打贏城濮之戰,一連三天吃著楚軍的糧食,還一臉憂愁。別人問他為什麽,他說成得臣(子玉)還在,憂愁就不算完結。被困的野獸還要拚命掙紮一番(困獸猶鬥),何況是一國宰相呢?等到子玉了,文公才高興地說不會危害我了(莫予毒也),楚國也因此持續衰弱很多年,我們正是用人之際,不能犯這樣的錯誤啊。”晉景公同意了,並讓荀林父官複原職。 故事五:公元前596年秋天,少數民族赤狄進攻晉國,到達清地,這是在作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先穀把他們引來的。當年冬天,晉國追究晉楚戰爭失敗和清地戰爭的責任,先穀作為罪魁禍首問成罪,他的族人也一並被殺了個幹淨。人們都說,這是先穀自找的! 故事六:雖然打了勝仗,但是楚國令尹孫叔敖回國後不久,就病倒了。他得的是心病,臨之時,他叫來了自己的兒子,說了下麵一段一番話話。 欲知後事如何,且聽下回分解。 國學經典欣賞: 乙卯,王乘左廣以逐趙旃。趙旃棄車而走林,屈蕩搏之,得其甲裳。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,使軘車逆之。潘黨望其塵,使騁而告曰:“晉師至矣。”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,遂出陳。孫叔曰:“進之。寧我薄人,無人薄我。《詩》雲:‘元戎十乘,以先啟行。’先人也。《軍誌》曰:‘先人有奪人之心’,薄之也。”遂疾進師,車馳卒奔,乘晉軍。桓子不知所為,鼓於軍中曰:“先濟者有賞。”中軍、下軍爭舟,舟中之指可掬也。 ——《左傳•宣公十二年傳》 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 |
相关资料 |